简略信息一览:
五道十地是什么意思?
五道十地 是大乘佛教所说;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用法:多用于佛教中,五道十地是修炼的程度。信仰之人每次发愿后,念圆满的道功德己,惟愿速得金刚持,圆满地道就是五道十地。加行道最低的层次是从无造作的菩提心开始。当一心一意想要利益众生,有了为众生而成佛的决心以后,才有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这是加行道的第一步。
佛教五道十地分别是:佛教五道:道教本身轮回转世体系,今人多知六道而不知五道轮回。包括神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十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
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 十地:指见道位的初地菩萨、修道位的二地至十地菩萨。 慈诚罗珠堪布曾说:如加行道。在凡夫道里这已经算是修得非常不错的了。
五道十地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个阶段。五道分别是地狱、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和人间道,十地就是十个层次,从初地到十地,逐渐提高人的修行境界。修行者需要通过禅定、智慧、戒律和布施等方式,层层深入修行。
佛学常识十地菩萨是哪十地呢
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欢喜地 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
《华严经》讲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从十信位开始修,修到妙觉位,然后成佛。
十地是佛教文化中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具体如下:初地欢喜地:处在欢喜地的菩萨,是刚刚开悟了的行者。
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七银八谷九天十地什么意思?
通常是用来形容事物的丰富和广阔程度。其中,“七银”指的是银子很多,可以表示丰厚的财富,“八谷”指的是谷物种类很多,可以表示丰富的物产,“九天”指的是天空,可以表示高远和广阔,“十地”指的是地面,可以表示广阔无垠。
十地菩萨是哪十地
十法云地 (华严经云: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九善慧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八不动地 (华严经云: 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大梵天王。主千世界。)七远行地 (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
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
意思为: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发光地,菩萨灭无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十地是佛教文化中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即指十种地位,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十地菩萨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具体如下:初地欢喜地:处在欢喜地的菩萨,是刚刚开悟了的行者。
其中,十地菩萨的十个位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经上讲,只有达到八地即不动地的位次,才能断变易生死;而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有破除,如果这一分生相无明破除了,即达妙觉果位,成就圆满佛果。
十地断障证真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证果的意思:表示以正智契合真理,进入佛、菩萨、声闻、缘觉等之果位,其中果位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在佛学中如三乘人断惑证理,分别到达极果。又如大乘证得初地乃至等觉等菩萨之分果及佛之满果,小乘证得阿罗汉、阿那含等之四果,都可以称为证果。
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
惑,为烦恼之别称。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便惑障不生起。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盘(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密宗不甚了解.但密宗所说欢喜地,应是圆教初地.但是密宗有浅略十地,与深密十地之两种含义,没深入过,不敢妄言.至于别教十地,别教初地菩萨断一品无明称为初地,而欢喜地梵语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
菩萨十地是什么意思?
因圆满一切觉受而远离诸烦恼,为第七地,即“远行地”。住远离烦恼之境界而不动,为第八地,即“不动地”。圆满一切功德,为第九地,即“善慧地”。行者将自识摄於所观之本始智中,令所观自然生起,随见诸相皆如虚空之云,为第十地,即“法云地”。
菩萨十地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修行者在前往成佛之路上必须经历的十个境界。其中,十地分别为:善根地、信根地、远喜根地、不退转地、尘垢净地、智慧光明地、法王地、普明光明地、珂喻成就地和如来寂静地。
《华严经》讲菩萨五十二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从十信位开始修,修到妙觉位,然后成佛。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即指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兹依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是贤位菩萨,只有後十二个阶位是圣人,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妙觉菩萨就是佛。或者说,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以上即称菩萨摩诃萨。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圣位菩萨,也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关于什么是十地和什么是十地?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什么是十地?、什么是十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