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阐述了关于什么是不良行为,以及什么是不良行为记录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简略信息一览:
- 1、什么是不良行为?
- 2、什么是问题行为?
- 3、严重不良行为包括哪些内容
什么是不良行为?
法律分析:不良行为是一个行为概念,指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不良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与人们公认并且遵守的社会规范相对立,具有扰乱行为准则、扰乱是非观念、破坏社会秩序、破坏公共安全的潜在危害性和现实危害性。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广义的不良行为是泛指一切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包括违反一般生活准则的行为,违反社会生活、学习、劳动纪律等公共道德规范的行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和犯罪行为。而狭义的不良行为则不包括犯罪行为。
不遵守社会公德,不遵循家庭***,不拘生活小节,浪费成习、不讲卫生等类别中的所有事项。
不良行为包括如下: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强行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或者变相***;观看,收听***,***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什么是问题行为?
1、相对于具有主观、模糊、多变性的问题而言,问题行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公认性、一致性。 问题行为若要求得到最大的认同,且时时处处都被认同,那么它必将是外显的行为而不是内隐的行为。
2、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 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 效的作用)。
3、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4、问题行为一般是指过度而非缺陷性的行为。所谓过度,就是指的不希望出现却出现,甚至是频繁出现的行为。而缺陷性行为,是指希望儿童出现或者是儿童应该具有却没有具有没有出现的现象。
5、问题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如下:(1) 过失行为,如搞恶作剧、捣乱、骂人、打架、损坏他人财物、不守规则等行为。(2) 不道德行为,如偷拿他人物品、爱占小便宜、说谎话等行为。(3) 自我消极行为,如厌学、逃学、不愿与人交往等行为。
6、一般说来,成功的德育在其效果上要求受教育者的行为不因他充任的不同角色而发生游离。但当前不少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却明显存在角色游离的现象。一个学生在校是个三好学生,在家可以是个“小霸王”;当班干部时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而成为一名普通学生时却另有一番表现。
严重不良行为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严重不良行为的行为表现:(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是指未成年人纠合成团伙或结成伙伴,在社会上无事生非、寻衅滋事、扰乱社会治安与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法律分析:严重不良行为影响未成年人,使其无法健康成长。行为包括: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参与***、变相***,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等等。
三)殴打、辱骂、恐吓,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四)***、哄抢、抢夺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五)传播***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信息等;(六)***、***,或者进行***表演;(七)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向他人提供毒品;(八)参与***赌资较大;(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有:聚集他人结伙闹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产;传播***读物或音像制品;开展***或***、***活动;多次***;参与***,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列举的严重不良行为主要包括扰乱公共秩序、侵犯他***益、危害公共安全以及违反社会道德等方面的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被视为严重不良行为。这包括但不限于在公共场所聚众闹事、寻衅滋事、扰***通秩序等行为。
关于什么是不良行为,以及什么是不良行为记录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